簡評:《無》題材有新意有共鳴,場景調度處理佳,探討「回憶」令人反思,適合慢慢咀嚼。(評分:80/100)*** ***(以下包含《無痛斷捨離》劇透,請斟酌閱讀)〈無痛斷捨離=自私?〉
文:艾力克@好戲派經過一個多月的停運,戲院終於「重光」,對廣大影迷是莫大的好消息。疫情雖然放緩,但戲院恢復營運需遵守各項守則,例如影院不准飲食、入場量體溫、隔兩個位賣飛等。我亦抵不住餓著的戲癮,入場看了一部禁影令前已經上映的泰國電影《無痛斷捨離》。故事講述一個少女在瑞典修讀設計,學成回國,為了建立自己的設計室,她強制徵用與媽媽和哥哥同住的家。在裝修改造前,她必須整理清空家中大量雜物,她說服了哥哥一同進行一次徹底的「斷捨離」。
|充滿共鳴的題材|
「斷捨離」的概念源自於日本,鼓勵人們丟掉不需要、不重要的東西,尊崇一種簡約生活。戲中亦有提及日本知名「整理專家」近藤麻理惠 (Marie Kondo) 的理念:「如果那東西仍讓你怦然心動再留下來。」當拾起物件沒有令你有 Spark Joy,說聲謝謝就可以丟掉,不要投入感情、回憶。
其實「斷捨離」是個不錯的題材,除了有新意之外,亦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不論你的家有多大,相信都儲了一大堆看似有用、不捨得、亦不知道如何棄掉的物件,而故事中的女主角阿靜 (Aokbab 飾) 就要面對著這個你和我都有的煩惱。起初靜拿著大黑色垃圾袋,將所有帶著回憶的物品掉進。「垃圾袋就像個黑洞,丟進去就消失了!問題解決,你很快不會記得丟過甚麼。」看著靜狠心的丟掉一件又一件她不需要的舊物,鉛筆盒、翻譯機、舊手機、兒時成績表、床上公仔、久久未聽過的CD⋯⋯自認「儲物狂」的我亦覺得有點心痛。但是,灑脫地捨棄舊物真如她所講的簡單?
|舊物可捨,舊情可離?|
靜很快發現,丟棄舊物牽涉的複雜情感問題。靜的朋友阿萍無意中發現靜丢棄了她贈予靜的CD,感到生氣和難過。靜感不解、萍斥責她的自私,亦令她開始重新檢視所丟棄的舊物,展開一段歸還朋友舊物的旅程。這是故事的轉捩點,如果沒有這一段,電影大概做不下去。導演的巧妙之處,是將物件的捨留抉擇昇華至感情的放下和執著。這裡的「感情」不單只是指愛情,還有友情和親情。「有些事只因為妳自己遺忘了,不代表就會消失,雙方都要釋懷才算真正結束。」阿萍說。阿靜逐一將舊唱片、大提琴歸還舊同學,有是感激、有是冷漠。而其中最令她感到為難的,是將前男友阿安 (Sunny 飾)送的相機歸還,當中蘊藏著美好的回憶,與多年前狠心斷絕來往的愧疚,她始終無法釋懷。原來想以郵遞方式歸還,卻被退回,最終鼓起勇氣去找前男友。她卻切入了阿安與現任女友的感情,他們始終無法擺脫往日的快樂回憶。這是很諷刺的,當初靜只是想歸還舊物,目的為釋懷,最終卻令阿安情侶分手。從女友與靜的對話知道,郵件是她退的,只因為不想靜影響他們的感情,但這卻在命運下反而導致他們分手。
|棄掉別人回憶的殘忍|
阿靜爸爸的舊鋼琴是故事的另一條主線。縱然導演對阿靜媽媽的角色塑造不深,但我們卻很同情她的遭遇。她是眷戀著舊時代舊事物的人,當阿靜提出賣掉鋼琴,阿靜母親堅決反對,之後戲中阿靜與弟弟有一段這樣的對白:「不知道舊時代的人為甚麼喜歡舊事物?這是我們的時代。」「對,這是我們的時代!」
我們知道阿靜母親如此維護舊鋼琴,因為它標誌著阿靜的父親與母親的感情,還有那一首唱不厭的舊情歌。媽媽一直不想忘記那段感情,縱使被愛人拋棄,仍然借物件沈醉於那段的溫馨時光。為了可以「名正言順」賣掉鋼琴,靜甚至打給早已拋棄他們的爸爸。原來爸爸已認不出她的聲音,表明不會再回來。電影沒有直接讓觀眾聽到這通電話,但從 Aokbab 在長鏡頭下的演出,已令人感到揪心。靜與媽媽吵架的戲碼中,他們互相指責對方是自私的人。媽媽不願面對爸爸不會再回來的現實,寧願活於過去的時光,靜則指控媽媽的頑固。雖則她要讓媽媽「Move On」的動機是可以理解,但阿靜先斬後奏的做法卻是非常殘忍,對媽媽造成很大的傷害。當媽媽得知鋼琴被賣後,傷心地哭著不斷拍門要求拿回鋼琴,靜卻帶著耳機置諸不理。只聽到媽媽的喊聲,足已令人感到很痛心。觀眾看到的靜可以說是自私,她不顧男朋友的感受,貿然與安斷絕來往,沒有留下一句話,將舊情當作丟棄舊物;她亦不理會母親的感受,將她視為至寶的鋼琴賣走而不與她好好商討,為的只是個人私利。
|導演人生觀|
電影導演 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 擅長探討人生命題,前作《哪一天我們會死》探討死亡,《無》探討回憶。兩部電影看到他對人生的觀察和反思令人驚嘆,是細膩而不俗套的。
我前年在電影節看過《哪》,是一部令人難以忘懷的電影,雖然片長只有一小時多些,足以讓導演帶出他對這個禁忌命題的觀點,使觀眾反思死亡的意義與本質。導演在《哪》中對死亡議題的見解很精彩,每個人都值得一看。本片開宗明義,帶出佛學的禪味。「放下與執著」是導演想帶出的主題,當女主角的灑脫、媽媽的執迷都令人痛苦,我們應如何拿捏兩者,面對塵世間的多愁善感?電影分為多個章節,並列出「斷捨離」的六個步驟作間距和停頓。有趣的是,靜起初信奉的理念,但她的行為卻違反這些步驟。導演 Nawapol 是批判近藤麻理惠的「斷捨離」,靜在電影後段亦提出質疑。人是感情的動物,放下不容易,始終這是回憶的一部分。放下執著,談何容易?
|舊物意義|
電影中有兩個情節安排,令拋棄舊物的做法賦予特別的意義。
一是舊同學阿葛與阿玉結婚,希望阿靜為他們尋回第一張合照。本來她想敷衍了事,但在阿葛苦苦哀求下,看遍照片尋獲不果,之後她在阿安的硬碟中才能找回舊照。
「當時平凡的照片,現在都是珍貴的回憶。」阿安說。
我們看到了阿葛與阿玉對那張相片的感觸。原來有些舊物,對我們可能無甚麼意義,但對有著共同回憶的別人,卻可能有著很重大的意義。二是故事設置的收藏家角色。有時候棄掉東西會覺得浪費,想轉手到更認可物件價值的人手中,所以有人會轉賣舊物。靜在街中偶遇收藏家,他正正想接收靜家中的舊物、古董,令故事後期靜賣掉鋼琴的情節更具說服力。
|回憶難離難捨|
結局一幕是全片精粹所在,我們看到靜達到目標,在新年前完成清空家的任務,她坐在家看著空空的家,她面上有著複雜的情緒,似笑非笑、似哭非哭,觀眾感受到她心裡的難受。
可能根本沒有無痛的斷捨離,決心其實是對自己的殘忍。
另外有一幕,靜為了逃避憤怒的媽媽到酒店過年。我們看到她獨自坐在酒店的床上看煙花,下一幕看到清潔姐姐進了空無一人的房間,鏡頭拍著床上被撕碎的全家福。相片被清理之後畫面剩下雪白的床單,導演特意將畫面停留了良久。在觀眾的心中,卻仍然看到完整的全家福,回憶非能簡單地消除,當中的痛苦是揮之不去的。
本片走文藝風格,畫面簡潔,調色淡然,節奏亦見緩慢,場景調度有心思。這部電影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如常得像生活日常。許多地方都做得恰如其份,帶給觀眾思考的空間,適合慢慢咀嚼。看畢本片,有股突如其來的衝動想清除舊物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