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受到攻擊的時候,我們第一時間通常都會下意識作出防禦又或者是逃走。我們的心理機制也有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心理學上,我們稱它為心理防衛機制。我們會無意識中去作出心理防禦來防止一些對我們不可接受或潛在有害的事物而來的焦慮。
防禦機制絕大部分都是無意識的,只有少部分是有部份意識。它們也有分為積極的防禦機制和消極的防禦機制,通常會透過支持自尊或通過自我美化來保護自己,又或者是自我欺騙的性質,用作掩飾或偽裝我們真正的動機。他們可以單一出現,又或者是多個出現。
假若我們用心理成熟度來區分它們的話,那麼我們分為四類。
- 自戀心理防衛機制(一級防衛機制)
- 不成熟心理防衛機制(二級防衛機制)
- 神經性心理防衛機制(三級防衛機制)
- 成熟心理防衛機制(四級防衛機制)
自戀心理防衛機制(一級防衛機制)
- 這是屬於嬰兒時期常常用的心理防禦機制,當中包括:否定、歪曲、投射。早期嬰兒的心理狀態是屬於自戀的,只會照顧自己和愛戀自己,並不會關心他人,加上嬰兒的「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常輕易地否定、抹殺或者歪曲事實。
不成熟心理防衛機制(二級防衛機制)
- 這個機制出現於青春期,成年人間中也會出現,當中包括:內向投射、退化、幻想等。
神經性心理防衛機制(三級防衛機制)
- 兒童的「自我」機制開始進一步成熟,他們能逐漸分辨什麼是自己的衝動和欲望,什麼是實現的要求與規範,他們在處理內心掙扎時時,就會出來的心理機制。
成熟心理防衛機制(四級防衛機制)
- 這是「自我」發展成熟之後才能表現的防禦機制。這些機制不但比較有效,還可以解除或處理現實的困難、滿足自我的欲望與本能。一般社會文化也能接受,包括:壓抑、升華、補償、幽默等。
References:
Cramer, P. (1987). The development of defense mechanism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5(4), 597-614.
Cramer, P. (2000). Defense mechanisms in psychology today: Further processes for adapt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6), 637.
De Roten, Y., Djillali, S., Crettaz von Roten, F., Despland, J. N., & Ambresin, G. (2021). Defense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response in depressed inpatien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