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行為 (Conformity),相信大家都會經常聽到這個詞語。可是,大家又知不知道到底從眾行為是什麼呢?
從眾行為是指個人受到外界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都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從眾的趨勢可以由一個小小群體,到社會及全部人,可能產生不自覺的影響。
從眾行為分成兩種,順從(compliance)又或者是接受(accpetance)。順從是指並非發自內心的認同,但是屈於外界的壓力唯有表現出符合外界要求的行為,其實的內心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
接受,則和字面的意思一樣。除了行為上的從眾外,自己的信念還外變了,由衷地認為群體的意見是正確的。
社會心理學家Muzafer Sherif就利用游動錯覺(Autokinetic Effect)進行了有關從眾行為的實驗,游動錯覺是指人注視黑暗視野中的一個靜止孤立亮點時產生亮點在漂移的感覺現象。可是在黑暗條件下,由於沒有參照物,人無法固定雙眼,使人誤以為光點在前後左右移動。Sherif發現單獨參與的受試者,判斷差異極大,答案從幾吋到幾呎都有。可是,當他們以團體方式進行實驗時,只要有受試者先說出他的答案,其餘受試者的估計值便會與此答案相當接近。
不過,你可能會說Sherif的實驗根本就沒有一個確實的答案,受試者會選擇參與其他人的答案也是情有可原。可是,如果是有明確的答案下,你猜猜受試者又會不會這麼容易就跟隨別人的選擇?
社會心理學家Solomon Asch就做了另一個實驗,他安排了七個受試者,當中六個是他的職員,實驗內容是要受試者判斷ABC三條不同長度的線段何者與標準線段等長。而真正的受試者總是被安排在倒數第二個回答。前幾個回合,假的受試者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可是,在為後的回合,假的受試者都會故意說出錯誤的答案。實驗結果發現所有受試者中大約有四分之三會發生從眾行為,選擇明顯錯誤的答案,而所有真的受試者平均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會發生從眾行為。
那麼到底什麼因素會導致從眾行為的發生呢?我們可以分為三個類別。第一,團體因素。團體向心力、團體意見一致性和團體大小。當你和你的團員越熟識,你為了不做「特別」的那個,你會 傾向有從眾行為。當然,團體大小也是重要的因素,研究發現團體大小在四至五人的情況下最容易發生從眾。
第二,情境因素。信息模糊程度、對所判斷事物的熟悉度、行為的公開性和權威人士的影響。當人們遇上自己不熟悉的題材,多數都會傾向跟從別人。另外,人們傾向於聽從權威者的意見。
第三,個人因素。當然受試者的個人因素會是最重要的一環。人格特質、社會地位和文化差異。研究顯示自信心不足的人有較大的從眾性。另外,在集體主義較盛行的文化下生長的人,比在個人主義社會下生長的人更容易表現從眾行為。
其實,在現今的社會上也常常發生這類的事情,而從眾行為很多時都會對事情帶著負面的影響,因為該決定通常都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只是盲目跟著別人的意見。
例如:香港的補習文化,當網上有人說該老師幫助了多少學生奪得5**,而你身邊的同學又紛紛報名,到最後你也有很大機會跟著你的同學的步伐。
日本的上班文化也是一個從眾的例子,當covid 19在日本大爆發時,所有人都知道當有病徵時就不應該上班,但很多日本人由於他們的文化是忠於公司,沒有甚麼大病的話,他們都要堅持上班,結果令到日本的疫情一發不可收拾。
韓國的網絡文化也是一個例子,最近韓國女團Red Velvet的隊長Irene的事件在網上瘋傳,她被指喝罵職員,事件指她的人品有問題。儘管Irene和她的經紀公司已經道歉,該職員也表示接受道歉。可是,網上也有一大堆人,不論他們是不是粉絲又或者只是路過的,他們都紛紛拿出「證據」指出Irene的人品有問題。這個不論是非黑白的「公審」對於Irene和這件事相關的職員也是一種龐大的壓力。
總括來說,從眾行為所帶來的影響其實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大,不論是在香港、日本、韓國……甚至是全世界,一些不負責任和盲目跟從的行為,它的影響隨時比你們想象中的更大,所以在做決定前必定要三思,然後才好作決定。希望大家看完後,能夠對於從眾行為有更多的認識吧。
資料來源:
Gregory, R. L., & Zangwill, O. L. (1963). The origin of the autokinetic effect.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5(4), 252-261.
McLeod, S. (2008). Asch experiment. Simply Psychology.
Padalia, D. (2014). Conformity Bias: A Fact or an Experimental Artifact?. Psychological Studies, 59(3), 22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