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婚》赤裸裸呈現平凡而深刻的離婚故事,夫妻相愛成相恨,細膩動人。(評分:80/100)
(以下包含《婚姻故事》劇透,請斟酌閱讀)
〈甚麼令相愛的人相恨?〉 文:艾力克@好戲派
有一種這樣的說法:看電影的人都是喜歡窺探別人的人生。《婚姻故事》讓我們窺探一對平凡夫妻的生活,像是你我身邊可能會發生的事。如果你以為《婚姻故事》是講夫妻生活是多麼好,那你就被劇名及海報所誤導。故事的切入點卻是婚姻的終結——離婚。
|這段婚姻出現了甚麼問題?|
「生死愛欲」是人生四個思考命題,每個人都逃避不了。
故事的開首是兩段獨白,由劇場導演 Charlie (Adam Driver 飾演) 及女演員 Nicole (Scarlett Johansson 飾演)先後讀出喜歡對方的原因和特質,溫馨的家庭片段配以柔和的配樂,令我們有對這對夫妻是恩愛的想象,他們之間是如此了解對方。但當配樂結束、鏡頭一轉,兩人處於婚姻輔導中,原來讀白是輔導師給他們的功課,是離婚前的最後掙扎,讓他們回想當初兩人走在一起的原因。
這時候觀眾心裡最大問題:「為何他們的婚姻出現了甚麼問題?」這短短的幾分鐘,令電影隨後的兩個多小時圍繞發展,這是很巧妙的安排。
導演 Noah Baumbach 經歷過離婚,他的經歷就是這部電影的藍本。他以一段婚姻的終結帶出夫妻之間的無奈,和婚姻滿是不瑕疵、不完美的現實,當中透視的是赤裸裸的婚姻命題,令人不得不重新反思婚姻的意義。電影分別從 Nicole 與 Charlie 的視角敘事,向觀眾道出婚姻破裂的原因。
|放不下的佔有慾|
兩人離婚戲碼的拉踞,關鍵在於 Charlie 是否讓 Nicole 在洛杉磯居住,他多次強調他們是紐約家庭,絕不能讓 Nicole 離開紐約。Charlie 是不是一個自私的人?在 Nicole 的角度看,他絕對是。
當 Nicole 向 Charlie 講出她的想法,例如想試做劇場導演、想搬到洛杉磯居住,Charlie 總是漫不經心,敷衍了事,不認真放在心內。箇中原因就是不想有任何機會妻子可以離他而去,他只希望所有事情如他所願般發生:留在紐約發展劇場事業,Nicole 無條件支持他。
Nicole 與律師 Lauru 哭訴:「我不曾真正活過,我只是成就他的存在。」她覺得自我漸漸失去了價值,Nicole希望一天可以有自己的事業,即使是拍一部爛作品也不要緊,因為這是屬於她的作品。
而終於有一天,Nicole 等到機會,這是她離開 Charlie 的原因。Charlie 有強烈的佔有慾,還背著妻子出軌。我們看來他是個自私的人。但總覺得他情有可原,他畢竟是愛著 Nicole,在離婚過程中仍然用盡一切方法留著他的家庭。我們看著他在紐約與洛杉磯兩地走,又帶著兒子四處找律師,東奔西跑,心裡或許同情他。
|婚姻中的女性角色|
Nicole 的律師 Nora (Laura Dern 飾演) 有一段精采的「聖母論」——
「好爸爸這個概念是30年前才發明的,之前都認為爸爸應該靜靜的,不在家、靠不住,又自私,雖然現代人希望父親有所改變,但我們基本上還是全盤接受,就算他們犯錯,我們還是愛。但是民眾無法接受母親犯同樣的錯,無論是結構上還是精神上,都無法接受。因為我們的猶太基督教觀點,就是聖母瑪利亞,而她完全沒有缺點。她生產的時候是處女,對孩子無條件的奉獻,在耶穌死時還抱著他的屍體。爸爸根本就不在身邊,甚至連做愛都不必。」
這番話說起來,不其然地令很多人都認同。導演在《婚姻故事》為女性抱不平,講出她們在家庭角色中的形象定型,被要求為完美形象。而在男性主導的社會,大多婚姻令女性失去個體形象,成就伴侶的一切。
尤其在中國社會著重家庭觀念,女性出嫁從夫、成為男性家族的人,更要按傳統「隨夫姓」。
「他不把我當作一個獨立個體來看待。」作為男性的 Charlie 無視 Nicole 的存在。對 Nicole 而言,她的存在是為了什麼?她在劇團中得不到他人的認同,認為自己只為丈夫爭取名聲,而自己卻一無所有。她希望有自己的事業真真正正走自己的演藝路。
Laura Dern 演繹強悍的律師形象,讓她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獎座。
|由和平討論到互相咒罵|
戲中有一幕 Charlie 與 Nicole 就離婚爆發一場大爭吵。原本兩人因離婚鬧上法庭,而想好好坐下談談。但幾分鐘的和平討論,最終演變成互揭瘡疤、互相咒罵。
「想到和你上床,我就想剝掉自己的皮。」
「每天醒來,我都希望你死了!」
導演將婚姻最黑暗的現實一面放上銀幕:兩個相愛的人詛咒對方死亡。爭吵的結局是兩人跪在地上抱頭痛哭,原來冷漠的吵架中仍可有一點溫暖。
兩個都是非常好勝的人,嗌交當然「唔輸得」。愛情中總會覺得自己比對方付出更多、犧牲更多。吵架內容有是發洩、有是由心而發的,但每句傷害對方的話,都是十倍傷害自己。
這幕爭吵戲碼令人驚嘆,Adam Driver 與 Scarlett Johansson 的演技令人眼前一亮,在這段一氣呵成的戲裡流露情感自然、不造作,由氣定神閑到憤怒、再到痛哭,令人不其然進入了這對夫妻的處境,深深體現到他們對現實的無奈。加上導演用了不同的鏡頭語言去增加戲劇張力,例如當中一段用了特寫鏡頭、密集式剪接,加大演員的情感。最後導演在他們抱頭痛哭時以廣角畫面作結,營造屬於他們兩人的獨特時刻。
|傷害來得毫無預警|
Charlie 的控制慾令他自以為掌控所有事情,但當事情不如他所想,發現時已經太遲。正如 Nicole 向他提出離婚,他仍然不當作一回事,直到他接到 Nicole 律師 Nora 的電話,才急忙找律師應對。他站在紐約街頭,顯得不知所措。
電影中有一個情節,法庭派了觀察員到 Charlie 家觀察他與兒子的相處。Charlie 顯得不自在,更在向觀察員示範「藏刀技巧」時割傷手臂。他自以為每次都成功,卻不然。Charlie 痛得躺在地上,那時他心裡知道,一切已經不在如他所願。就像比擬著他在離婚攻防中的應對,不知不看間,事情已經失控。
也許因為這個血的教訓,令他終於學會放下。他甚至為見兒子,他轉到他討厭的洛杉機工作。
|最好的結局?|
在兩人離婚的事塵埃落定之後,導演在戲中加入了一個幾特別的處理——兩人各唱了一首經典歌曲。Charlie 在酒吧唱出百老匯1970年代歌舞劇 “The Company” 的 ‘Being Alive’,憂愁獨唱出對離婚的無奈和傷感。而 Nicole 則與母親、姐姐歡樂地合唱來自同一套歌舞劇 ’You Could Drive a Person Crazy’。讓主角透過歌曲表達情感,是仿效舞台劇的做法。 Charlie 沉重而憂傷, Nicole 輕鬆的迎接新生活、對未來帶有美好憧憬。
不久,Nicole 已經在離婚後結識新男友,並成為享譽的電視導演,更得到艾美獎提名。Charlie 看著 Nicole 有著一點傾慕,就如當初的 Nicole。
戲中最後 Charlie 讀出 Nicole 對他的感覺,差點讀不下去,連在旁看在眼裡的 Nicole 也雙眼通紅,令人揪心。「我認識他兩秒就愛上他了,就算愛他已經沒有意義了,我今生還是會愛著他。」原來兩人心裡都是愛著對方的,愛情無分對或錯,也沒有回頭路,兩人都回不到當初。分開可能是對兩人最好的結局。
最後一幕 Nicole 為 Charlie 梆鞋帶,他們互相關懷,此情不再,但仍然是朋友。他們也在這段關係中,找到舒服的位置。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