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極》景色壯麗奪目,神犬表現活潑,電腦特技無可挑剔。屬溫馨、勵志、笑位兼備之作,惟故事後半較為平淡,而福伯戲份較預期少。(評分:74/100)


(以下包含《極地守護犬》劇透,請斟酌閱讀)
〈聽野性的呼喚,尋覓自我之旅〉  文:艾力克@好戲派


從電影海報看,你可能會以為是那些「老人與狗」的故事:在冰天雪地間相依為命、抵禦外敵、守護家園。但其實《極地守護犬》是講述一隻家養犬被偷走所歷經的種種磨練和冒險故事,亦是牠尋覓自我本性的一次經歷。
《極地守護犬》改編自 1903 年美國經典文學《野性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被譽為「全世界最多人讀過的美國小說」,多次被拍成電影,今次則以 CGI 技術將這個100年前的故事再次搬上銀幕。
看《極地守護犬》,必須要選擇一間有大銀幕的戲院,否則就未能感受戲中壯麗奪目極地景色的震撼。電影拍攝成本超過一億美金,為營造冰天雪地,製作人員用上超過一千噸冰塊造雪。特別是戲中雪崩和冰湖的兩幕,不禁令人驚嘆。


|福伯與神犬|


我看這部電影是因為福伯 (Harrison Ford),他雖然顯得有點年老(原來他已經77歲),仍然演活一個失意的喪子老人。他在電影中的戲份只有一半,雖然他的旁白貫穿整部電影,但他在後半部分才真正出場。說真比預期中少,有點失望。不過,卻發現戲中亮點原來另有其「人」,就是神犬 Buck。
主角 Buck 在戲中表情豐富、很活潑,非常討好。我們都知道 Buck 是 CGI 合成的動物,但效果做得真的很好,牠的像真度無可挑剔,栩栩如生,可說是幾可亂真。為甚麼我會指 Buck 是「人」?原因是 Buck 是由演員所演繹,用了類似《猿人爭霸戰》、《魔幻森林》中的技術,將人的表情轉化為動物的表情。所以福伯並不是對空氣做戲,他是看著演員來演的。
以動物為主角的電影,通常會有畫外音去「講」出牠們的心聲,這是不明智的。幸好電影沒有這個安排,可以好好讓觀眾從 Buck 的表情反應,去感受牠的內心。


|冒險之魂|

一套原著小說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流行於不同時代,原因是故事的精神能為每個人帶來不同的啓發。
故事的重點在於 Buck 尋覓自我的過程。Buck 由一出世就生活於人類之中,生活無憂,不曾想過有離開主人的一日。如果不是貪心的園丁,Buck 亦不會有往後精彩的歷險。巴克顛沛流離的遭遇,由被拐去、到遇到送信主人、郵政服務取消、被福伯所救⋯⋯我們都與 Buck 一起成長,牠在做極地當雪橇犬,慢慢熟習工作到成為團隊中的領袖,牠在過程中得到前所未有的自信,勇於去冒險探索。
這種冒險之魂是與生俱來的,當 Buck 在極地時,不時產生幻覺,看到一隻黑色的狼,那是牠長存心內的野性,召喚著牠。輾轉跟了幾個主人,到最終牠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命運。牠最後回歸野性,跟狼群一起生活。Buck 的善良和聰穎,是牠的生存之道。
「我們盛載的不只是信件,我們盛載的是希望。」送信主人與 Buck 說出他堅持在冰天雪地準時收發信件的原因。
電影的主調是溫馨,亦有不少窩心位和感動位,建功於對白和配樂。如果將電影分成兩半,前半是刺激的送信旅程,後半就是與福伯的求贖歷險。
福伯在劇中喪子,大受打擊,自我放逐到冰天雪地,完成兒子未能完成的挑戰。不過我認為故事中福伯對兒子的愛刻劃未夠深入,觀眾不太感受到福伯的失意,電影後半亦見平淡。


|唔怕拍爛片,最怕改錯名?|

電影雖然叫《極地守護犬》,但其實「極地」和「守護」都不是故事的重點,可能令觀眾有錯誤期望。原來的英文戲名「The Call of the Wild」,即是原著小說的名字就清楚點明了故事的主旨。
當然,改電影譯名是不容易的,要意境亦要吸引觀眾,是一門學問。如果只是批評亦不公道,那我都不妨亂拋幾個替代名字:《野性的呼喚》(原名直譯)、《犬在野》(Buck 在野外的迷失)、《尋找巴克犬》⋯⋯
這部電影的笑位很細微,讓你會心微笑的,而且幾多笑位。在疫情不明確下,或許需要一些正能量,輕鬆一下,《極地守護犬》亦是合適的選擇。
(完)

By user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